全品类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务商
打造中国安全食品供应链知名品牌
全国服
务热线
400-030-0090
食材保质期误区:没过期的食材,就一定能吃?
发布日期:2025-09-01
超市购物时,很多人会下意识查看食材包装上的保质期,认为 “只要没过期,食材就安全可吃”。但在实际生活中,因食用 “没过期却变质” 的食材引发肠胃不适的情况并不少见 —— 保质期并非判断食材安全性的唯一标准,储存方式、包装状态、食材特性等,都会影响其实际品质。
保质期的本质是 “质量保证期”,而非 “安全截止期”。根据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,保质期是指食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,能够保持品质的期限。这意味着,若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,即使在保质期内,食材也可能提前变质。比如,冷藏酸奶若长时间放在室温下,乳酸菌会过度繁殖,导致酸奶结块、发酸;包装面包若未密封,在潮湿环境中 3-5 天就可能长霉,远超保质期标注的 “7 天”。
不同类型的食材,保质期的 “容错率” 也不同。干货类食材(如大米、红枣)因水分含量低,在干燥环境下即使超期 1-2 个月,通常仍可食用;但生鲜类食材(如肉类、海鲜)对温度敏感,若冷藏温度高于 4℃,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,可能在保质期内出现异味、发黏等变质现象。曾有实验显示,将冷藏猪肉置于 25℃室温下,6 小时后细菌数量就会超标,虽未过保质期,却已不宜食用。
包装破损或开封后的食材,保质期会大幅缩短。真空包装的肉类若出现漏气,外界细菌会进入包装内,即使仍在保质期内,也可能滋生有害物质;瓶装酱油开封后若未冷藏,且反复用不干净的勺子取用,容易被污染,保质期会从 “18 个月” 缩短至 1-2 个月。此外,食材的 “感官状态” 比保质期更直观:蔬菜出现软烂、发黄,水果表皮发皱、有异味,肉类颜色发暗、黏手,即使没过期,也说明已不新鲜,不建议食用。
判断食材是否能吃,需 “保质期 + 储存条件 + 感官检查” 三者结合:先看是否在保质期内,再回忆储存方式是否符合要求(如冷藏、密封),最后观察食材的颜色、气味、质地。
往期内容
1.食材 “部位” 的营养差异:鸡肉去皮吃,脂肪真的少很多?